微信掃描二維碼或
手機瀏覽器打開 www.1w9cfir.cn
時間: 2023-04-04 09:53:39 閱讀:1198
【黃河啤酒官方網站】作為去年唯一實現銷售收入、利潤雙增長的飲料酒品類,啤酒業正在走向新一輪的分化。
數據顯示,主打場景化銷售與濃醇風格啤酒的小型化酒館,正以上萬家的規模悄然崛起。
工業化淡啤與精釀化醇厚啤酒,正在分頭并進,與此同時,他們也在產生交集。
唯一雙增長的飲料酒品類
“2022年,中國啤酒產業實現了產量、銷量、營收、利潤的全面增長,產量逆勢增長1.1%。”在3月26日舉行的中國酒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擴大)會議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如是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啤酒產量3568.7萬千升,同比增長1.1%;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751.0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14%;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25.4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0.20%。
中國酒業協會的信息強調,2022年啤酒產業是飲料酒行業中唯一實現銷售收入和利潤雙增長的品類。
“啤酒產業的勢頭好于其他酒類產業,已經實現了止跌回升。”有業內人士表示,啤酒產量在2013年達到4970萬千升的峰值之后一路下滑。2020年,啤酒產量規模萎縮至3373萬千升。
業內認為,2012-2013年恰好為酒業黃金十年的分水嶺,啤酒業在2013年達到峰值,白酒業同樣是在2013年開始進入波動調整期。
2020年的疫情再度嚴重沖擊到酒類產業,當年度,啤酒產量規模與巔峰期相比下跌幅度很大。
“啤酒的消費場景、消費特性與白酒不同,這也讓啤酒行業在疫情期間的表現與其不同。”營銷專家、九度咨詢董事長馬斐表示,白酒的社交屬性過強,單一消費較高,導致其在消費場景縮窄的情況下消費額大幅下降。
與之相比,啤酒的消費場景較為靈活、單筆消費額較低,這讓其在疫情期間的消費上占優勢。
此外,各類在線網售平臺、各類社區便利店的銷售渠道,也同樣較為靈活,讓啤酒業在疫情期間受到的沖擊較小。
從數據上來看,2022年,啤酒業的產量相比2020年,增長了近乎200萬千升。
雖然實現了雙增長,但是由于消費端的變化,也給啤酒業帶來了新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啤酒業正朝著新的、以適應消費需求為主導的方向發展。
特色化的濃醇啤酒將成主流?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擴大)會議指出,淡爽型啤酒產銷量持續下降,特色化、濃醇化啤酒產品正在抬頭。
《2020-2024年中國精釀啤酒市場供需調查分析及投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預計,到2024年精釀啤酒市場規模將達到680億元,精釀啤酒將成為未來啤酒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預計到2025年,中國精釀啤酒消費量可達25億升,同比增長近30%。
2018年以后,國內精釀啤酒新注冊品牌呈現井噴式增長。有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精釀啤酒企業僅有74家;2016年,增長到293家;到2020年,我國精釀啤酒數量已接近5000家。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啤酒類微型釀造企業、工坊啤酒企業數量龐大,加上各種酒館、酒吧為載體的微型釀造作坊,估計全國此類小規模啤酒釀造單位的數量至少在10000家以上。
“工業化淡啤流行了幾十年,但是現在消費者日益重視口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點,小型精釀啤酒的出現,為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提供了支撐。”酒類營銷專家、知趣營銷總經理蔡學飛認為,小型化的釀造單位,其在產品轉換上更有優勢,在精細化釀造上也有優勢。
精釀啤酒高速發展,也帶來了生產標準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2019年5月,國內的第一個面向精釀啤酒行業標準性文件——T/CBJ3201-2019《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頒布,并于同年10月正式實施,確定我國精釀啤酒的官方名稱為“工坊啤酒”,也為中國精釀啤酒確立了行業標準。
蔡學飛認為,工業化淡啤由于生產標準統一、售價低,其在未來仍會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而精細化的精釀啤酒,則由于對個性化消費需求的把握,適應濃醇風的發展趨勢而受到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青睞,未來這兩者會并行不悖。
有分化,有交集
值得注意的是,精釀啤酒除了小型工廠模式外,還多以酒吧、酒館的載體形式出現,這種更為適應消費場景的發展模式,也受到了大型啤酒企業的關注。
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信息顯示,高端化已經成為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據統計,2022年,我國中高端啤酒市場份額比去年提高10%以上。
目前,我國中高端啤酒產銷量約為1500萬-1800萬千升,占行業總銷量35%-40%,其中高端以及超高端產品約占15%-20%。
“大型企業在高端化的基礎上,也在發展精釀化的產品。”馬斐認為,目前國內大型啤酒企業也都紛紛推出融消費場景、其他多元文化元素、高端啤酒為一體的“酒館”,實際上也是在適應市場這種高端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業內認為,一方面國內消費市場對于工業化啤酒有著龐大的數量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日益提升的消費品質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風味需求,讓上萬家小型釀酒單位有了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