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或
手機瀏覽器打開 www.1w9cfir.cn
時間: 2022-04-13 09:21:44 閱讀:1324
【黃河啤酒官方網站】“數據顯示,在新消費市場下,精釀啤酒、工業啤酒和葡萄酒是2021年中國消費者最常喝的三類酒,而其中精釀啤酒占比35.5%,位居第一”;
“2011-2017年之間,我國高端啤酒銷量由147.8萬升增至431.2萬升,銷量占比從3.11%增至9.83%”;
“2018年左右,國內精釀賽道的企業不到2000家,截至2022年1月,精釀啤酒相關企業共有5385家”;
……
在眾多數據的支撐之下,精釀啤酒一時間成為了業內外人士口耳相傳的“風口賽道”,前仆后繼的入局者試圖趁此機會猛撈一筆,想要成為那只風口之上起飛的“豬”。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漂亮數據的背后,精釀啤酒這條細分賽道似乎并非那般光鮮。
成都精釀啤酒行業終端人士W先生告訴記者:“精釀啤酒其實火過好幾段。以成都為例,2016年就開了幾百家精釀啤酒館,但是魚龍混雜,也不專業,不到一年時間就倒閉了大半。去年也一樣,光是一條街上就開了好幾家精釀啤酒館,但據我所知,也是六成以上都已經倒閉了。”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兩年內,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注吊銷量總計接近1000家,在現存精釀啤酒相關企業中,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企業狀態為存續。
這才是精釀啤酒“血淋淋”的真相。
在精釀行業愈發“膨脹”的同時,為了呈現其真實現狀,在走訪多位行業相關人士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查。
01
價格戰成“香餑餑”
精釀啤酒出于原材料及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導致成本上升,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這成為部分消費者購買的動機——即追求更好的品質。而近年來,不少精釀行業的入局者卻打起了價格戰,特別是連鎖性質的精釀啤酒館,以人均消費10-20元作為噱頭,吸引更多顧客。
據記者采訪得知,大部分進口精釀啤酒一杯的成本價在15元左右,加之翻臺率低,若一家酒館大多數產品都處于低價位帶的話,酒館很難保持盈利。
“這可能也是行業的壞風氣之一吧,在消費習慣還沒有養成之時,就鼓吹消費升級,繼而又打出低價戰略。最后的結果就是大部分的精釀啤酒館都做不下去。”某精釀酒館老板對記者如此說道。
02
低門檻供應鏈已成
在多方走訪印證之下,記者得知,之所以精釀行業入局者突增的原因,在于其門檻極低。
行業上游售賣精釀設備的廠家已經存在一套完整的灰色供應鏈體系:即購買精釀設備,即可贈送黑、白、黃啤釀造操作方法一套,貼上自己的產品標簽,搖身一變就成了全新的精釀品牌體系。而具體的風味和品質,自然不可能與正統的精釀相提并論。
03
精釀定義未成體系
美國釀酒師協會對于精釀酒廠的定義(并非對于精釀啤酒),主要有以下三個標準:一是年產量小于600萬桶(70.2萬噸),生產的啤酒用于商業交易;二是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其占股份不能超過25%;三是釀造者所釀啤酒的大部分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2019年4月25日,中國酒業協會頒布了《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將Craftbeer譯為“工坊啤酒”,并定義為:“由小型啤酒生產線生產,且在釀造過程中,不添加與調整啤酒風味無關的物質,風味特點突出的啤酒。”
不管是美國的定義還是中國的定義,在當今的精釀啤酒賽道,似乎都未被廣泛使用,更沒有在消費者心中達成共識。總體而言,精釀啤酒依然缺乏強制的行業標準,而這也正是如今精釀賽道產品魚龍混雜的原因之一。
04
精釀啤酒成啤酒高端化的“替罪羊”
在市場空間不斷擴容的環境下,不少啤酒大廠開始大肆推動產品的高端化進程,而精釀則似乎與高端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不少大廠加碼精釀賽道,甚至收購知名精釀品牌,并布局商超渠道。
但據記者采訪得知,大廠收購精釀品牌后,不僅在口味上有所改變,對于精釀產品來說,其自身的品牌價值也有所降低,反而搞得“不倫不類”。而在眾多啤酒大廠鼓吹高端化趨勢時,也給消費者留下了“精釀=高端”的表面印象,從而引導非業內人士入局精釀賽道,成為惡性循環。
05
大肆吹捧資本入局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入局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行業的整體發展,然而對于精釀啤酒這一特殊賽道來說,大肆吹捧資本入局則更應看到其兩面性——資本與精釀的矛盾關系。
06
入局精釀啤酒館正當時?
目前來看,精釀啤酒館似乎成了試水精釀賽道的簡易落腳點,于是精釀酒館一家又一家的開起來,其中不乏“跟風者”。
據成都某精釀酒館創始人說:“其實這兩年喝精釀的人并沒有變得更多,于我們而言,生意也并不是行業所吹噓的那樣火爆。我們更多的還是在靠老顧客。之所以大家會覺得精釀酒館賺錢,不過是把小酒館和精釀酒館的概念搞混淆了,海倫司確實賺錢,但普通經營者是不能與資本相比較的。海倫司擁有的供應鏈資源、營銷資源都是獨立酒館不可能做到的。”
“開業不到一年就倒閉才是精釀酒館的常態,而這之中,起碼80%以上的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精釀酒館。”該創始人對記者強調道。
記者手記:
從調研到走訪,筆者對整個精釀行業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和了解。對于任何行業而言,長期主義都是其穩步前進的前提,至少在精釀賽道,成為“撈一筆”的跳板的機會很小。
目前來看,精釀行業的真相是:
一方面,其市場規模并未像某些媒體所吹噓的那樣大。根據相關數據,2019年,精釀啤酒的市場規模為240億元。預計到2024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6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3.2%。在萬億餐飲市場里,這不過是滄海一粟。
另一方面,則是精釀不可忽視的成本問題。記者獲悉,精釀啤酒生產商的生產成本大概不會低于10元每瓶(頗為諷刺的是,不少廠商仍舊打著低價精釀的噱頭)。
總的來說,精釀在消費大環境與資本青睞的雙重影響下,一定會往更加專業化,更加標準化的方向邁進,同時,也一定會有更加多的行業亂象出現,這是一個行業迅速成長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